简介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剌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翼状胬肉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称之为“胬肉攀睛”,中医学认为,翼状胬肉多因外感、饮食、七情、劳欲等,使脏腑失调,邪热上攻于目,血滞于眦而发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风沙、烟尘或阳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与发展。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眼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翼状胬肉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是一种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日光下,受冷、热刺激,结膜结缔组织变性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由球结膜向角膜表面侵袭,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

在翼状胬肉发病研究中健康搜索,主要在那些阳光充足、灰尘大和刮风较多的地区,而地理纬度与翼状胬肉有较大的关系。无性别及种族差异,深圳眼科医院专家发现翼状胬肉发病最高的地区为30°~35°纬度的范围内。各地健康搜索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翼状胬肉的患病率相当高,列出了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样本量大于1万的调查结果。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有以下特点:

1、生活在低纬度的居民其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高于生活在高纬度的居民如显示我国南方省份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北方省份。深圳眼科医院专家总结出不同纬度地区居民的大致患病率;

2、在同一纬度上海拔高的高原地区的居民翼状胬肉患病率高于海拔低的平原地区居民如中新疆和内蒙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但新疆的患病率是内蒙的10余倍;

3、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高于户内工作者某些职业人群,如农民和渔民是此病的高发人群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居民的患病率为0.06%而农民则为3.23%。辽宁庄河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8.2%,而同一地区渔民的患病率则高达41.2%;

4、翼状胬肉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翼状胬肉早发现早治疗很重要,目前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这样翼状胬肉很容易复发,而深圳眼科医院采取的手术切除加上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地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已经成功治愈数千位患者,术后效果反应均良好。

发病原因

1.身体因素要考虑到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有人认为由于泪膜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结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组织增生。Pinkerton 等指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免疫学有关,其抗原物质可能为花粉或含有抗原物质的粉尘颗粒,用免疫荧光法发现翼状胬肉组织内存在IgE 、IgG,而IgE 的存在可能与I 型过敏反应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组织学检查在翼状胬肉基质中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曾有人提到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强,当受到外界某种剌激时,其结缔组织可过度增殖而致本病;Wong (1 978) 提出本病是结膜血管和角膜Bowman 膜联合处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该处炎症的自府过程导致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混合物,内含有一种”致翼状胬肉血管发生因子”,它具有促使结膜血管向角膜上爬行的能力。

2. 环境因素外界剌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剌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剌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临床表现

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睡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2. 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颜两侧。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为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它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 胬肉按其病变进行情况可分为进行期或静止期。进行期胬肉的头部隆起,附近的角膜混浊,在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有细胞浸润。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病变静止。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般并不困难,但需与假性翼状胬肉鉴别、睑裂斑。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

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因而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疾病治疗方法

尽量避免外来剌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剌激可戴适当的变色镜。

2. 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于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 的争光霉素液0.3ml 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 次, 3~6 次为1 疗程。为减轻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ml强的松龙、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3. 冷冻治疗用40.C 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

4. 手术治疗

(1)适应证:①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②胬肉已侵人近瞳孔区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的于术治疗要求应该达到3 个主要目的:①应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②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③避免复发。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特别慎重。

(2) 手术方法: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手术具体操作

翼状胬肉切除术 http://baike.baidu.com/view/3258100.htm(该条很详细)

翼状胬肉切除术合并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6607.htm(该条与上一条类似,但内容略简)

适应症

  1.进行性翼状胬肉。

  2.翼状胬肉达瞳孔区或已遮盖瞳孔区者。

  3.翼状胬肉影响眼球运动或影响美容者。

术前准备与麻醉

  1.结膜充血明显者应先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眼液进行治疗,待充血消退或明显减轻后再施行手术。

  2.术前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3.用0.5%的地卡因作结膜和角膜的表面麻醉。用含有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作结膜下浸润麻醉。

手术步骤

  1.开睑器撑开眼睑。

  2.用有齿镊子夹住胬肉头部,从其边缘外0.5mm处作浅层角膜切开,仔细将胬肉组织与角膜组织分离到角膜缘。

  3.剪开胬肉体两侧球结膜,分离角巩膜缘处的粘连,钝性分离巩膜上组织

  4.分离结膜下胬肉组织的体直达半月皱襞。切除已分离的所有胬肉组织。

  5.巩膜面进行止血后,对其表面进行仔细刮切,务必使巩膜表面光滑平整。然后将切除后的结膜缘间断缝合于角巩膜缘外约2~4mm的巩膜面,使部分巩膜面暴露。

  6.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包术眼。

术中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

  1.在切开和分离角膜面的胬肉组织时,一定要彻底干净;剥离胬肉组织后的角膜表面要干净、平整,不能残留任何血管纤维增生性组织,不能留有粗糙的小凹面。这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措施。清除角膜表面残留组织时一定要限于角膜的表层或极浅层,尽量减少对角膜实质层的损伤,否则术后可能会因角膜瘢痕的形成而使角膜发生变形,出现散光,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2.从角膜表面剥离胬肉组织时不能太深,不能进入角膜深层,更不能穿通角膜。如果术中发现角膜创面有房水流出,说明已有角膜穿通,应立即停止剥离,并仔细检查角膜创面,找到穿通处并在显微镜下作严密的缝合,同时按眼球穿通伤进行处理。

  3.在分离内眦部的翼状胬肉至半月皱襞时,要注意区分内直肌腱及与巩膜的附着处,在切除胬肉组织时,应注意保护内直肌,切勿损伤内直肌,更不能切断内直肌。为防止在切除胬肉时误伤内直肌,在切除胬肉前用镊子夹住待切除部分不要立即剪断,应嘱患者向左右方向注视以转动眼球,则可判明镊子所夹组织中是否带有内直肌组织。如果在切除胬肉组织后发现内直肌已被剪断,则应立即探查断端,寻找到已被切断的内直肌断端,与原附着点进行复位缝合。

术后处理

  1.术后应每日换药,同时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眼药,可以减少复发。

  2.术后5~7天拆除缝线。拆线后继续局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2~3周。

  3.为了防止术后复发,可选用以下措施。

  ⑴β线放射治疗:应用剂量应当适宜,不能太大。通常每次剂量应为9Gy,照射3~4次,总剂量为27Gy。

  ⑵术后1周内每天滴用1%醋酸泼尼松龙每3小时1次,每次1滴;同时配以妥布霉素滴眼剂或庆大霉素滴眼剂,次数相同。5天后可减少滴药次数,直至停药。

  ⑶可用0.1mg/ml丝裂霉素的滴眼剂在术后5天内每天滴眼2次,每次1滴。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术后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这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术前应对每一例患者都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必要时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对有慢性泪囊炎或有结膜炎的患者,应进行彻底治疗后再施行翼状胬肉后。一旦发生细菌性角膜炎,则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专家观点

总之,翼状胬肉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有复发的可能,因此事先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为防止胬肉术后复发,在初次手术时,对各个步骤的要点,如胬肉的剥离、胬肉下方组织的清理、巩膜的暴露或结膜移植片的采用,都应慎重处理。术后辅助治疗对预防复发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术后用0.5%~2.5%的可的松眼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个月,可减少新生血管;1:2000噻替派溶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3个月;或采用X线或β线照射,对防止胬肉复发,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4677.ht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