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收集到三个公司,第一个是国内的linkall初创团队公司,第二个是国外的Dronenet,第三个是Matternet。
对应的,有一个公司专门研究制作无人机软件,它就是Airware。
LinkAll(国内)
本块内容引自:http://www.36kr.com/p/201203.html
试想以下场景:你订了份外卖,十几分钟后,快递员来了,他没有敲你家的门,而是敲你家的窗;你打开窗四顾无人,这时有个像巨型蜂一样的东西呆头呆脑地将 pizza 递到了你手里… 别以为我在虚构啥科幻小说,我说的是无人机;别以为这东西还离我们特么的远,国内的一个创业团队linkall已经研制出了无人机原型,它就叫 Smartbee(智能蜂)。而且,他们还准备推一整套结合地面基站控制和空中无人机递送的快递解决方案。
linkall 的这个全套解决方案包括全自动化的地面基站和飞行器技术两部分。地面基站可根据目标位置和 GPS 信息计算最佳路径发送给飞行器,飞行器的无线通讯模块将接收信号,并利用机上传感器躲避障碍物,最终到达目的地。在 linkall 的设计方案中,他们或在目标客户的窗户等位置安放智能盒子,用作飞行器识别目的地的终端。另外,出于安全性的考虑,linkall 的整个系统是封闭的,即所有货物都将经由他们基站的仓储物流系统被派发给客户,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有人图谋不轨在机上装个危险品什么的了。
linkall 团队主创始人胡家祺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本科所学专业就跟无人机技术有一定的交叉。他告诉我说,就基站这块的技术而言,目前包括自动化物流、仓储体系在内的 90% 技术都是现成的,只要将其集成到基站即可。但剩下的 10% 技术则是全新的,主要涉及基站与无人机的协作和各类算法,包括无人机返航后的性能自检(外观是否破损,可否投入下次服务),无人机电池的自动更换系统,货物的自动装卸等等——如何将基站的一系列流程打包成流水服务,在这之前没有人做,却是他们当前正在研发的,也是他们整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单就无人机技术而言,linkall 团队此前已经据电影《终结者 3》、一比一作出了一个原型 hk-drone 出来(视频中的第一款),该机型测试的续航能力在 10 分钟左右。他们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机 Smartbee(图二,视频中的第二款)则将成为未来主推——尽管目前它的样机还在制作中,不过应该能在今年 5 月试飞,届时它的有效飞行半径将达到 10 公里左右,承重在 1.5 千克之内,每公里 3 毛钱,应付短途快递已经没有问题。下面看看 linkall 的演示视频:
实际上,无人机并非什么全新的技术,早在上世纪的 1914 年就已经有人提过它的概念,这东西随后也被用于侦察、监视在内的军事领域。不过,无人机的商用化,比如这里谈到的快递运输,还是相对最近的事情——我们曾在上月介绍过一个短途无人机送货网络Dronenet,美国加州的一家致力于协助发展中国家偏远地区货物运输的Matternet用的也是无人机。但胡家祺告诉我,在无人机快递这一块,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可以说是齐平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优势:他们团队在 11 年最初萌生这个念头时,当时网络上还查找不到类似的产品和方案。在这之后确实冒出了一些团队,比如上面提到的 Matternet,但发展到现在,就一些量化的指标而言,linkall 已经算是做得不错——据他透露,Matternet 尽管已经有了地面基站,但目前尚无自行研发的载具,依然委托第三方生产;至于 Dronenet,它的系统是开放而非封闭的,整个方案也还处在构想阶段。
尽管就胡家祺本人和展示视频的信息来看,目前 linkall 的无人机(不管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性能还相对基础,整个项目也还没有正式运营,但他告诉我,包括无人机和基站在内的技术问题应该能在 1-2 两年内完善甚至解决。真正的门槛并非技术上的,而是法律法规上的——在国内,目前普通民用飞机的使用管制制度都还不健全,何况是无人机。
但在国外,情况则大有不同。在刚刚过去的 2012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最新法案要求 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 2015 年修改法律允许无人机商用化。按照胡家祺的预测,假如对应的法律颁布,在 2015 到 2020 年之间,类似无人机递送物品一类的公司就会涌现:“届时,谁能首先掌握相关的技术和专利,谁就能在大门打开那一刻占领先机。”
所以,掌握核心技术以掌握主动权,就成了胡家祺的构想,linkall 最初的着力点,也同样瞄准了海外。当然,这其中的构想是否能够兑现,现阶段还要看一个东西——钱。像这样一个庞大、对国人来说还相当陌生前卫的项目,听起来似乎很烧钱的样子。据胡家祺透露,如果 Smartbee 可以批量生产,硬件的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 1 万人民币左右,整个地面基站建设的成本应该是在两百万左右。
胡家祺称,如若拿到投资,他们会在前期着力研发,争取将技术变为专利,后期再通过专利授权或硬件出售实现商业化。他还告诉我,除了上面提到的 linkall 项目外,实际他们还有一个无偿的 linkheart 服务,该服务使用航程在 50-100 公里左右的独立飞行器,主要是为偏远交通不便地区递送急需物资,包括食品,药品,疫苗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此支援。
最后说一点我的感受,看到国内陆续出现一些极客味十足的硬件项目——不管是之前报道的金属版乐高Makeblock还是今天报道的 linkall,心里感觉都很棒。不过同样有遗憾,因为可能会有不少人担心这些概念是否太超前,还会有人质疑这些项目到底靠不靠谱,跟国外有没的拼… 总的来说,国内的生态环境和用户对这些项目的宽容度都不及国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瞄准国外也就不足为奇。不管项目好坏与否,技术成熟与否,都希望大家可以鼓励创新,对它们多些宽容。
胡家祺的演讲视频↓
视频中他讲了整个的计划。
Dronenet
本块内容引自:http://www.36kr.com/p/200565.html
John Robb 的经历丰富,他曾经担任过宇航工程师,曾是美国空军特种作战飞行员,后来又做过 Forrester 的首席分析师,也是初创企业的 CTO/COO,同时还是一名军事理论家和作家。
这几天他想出来一个大创意,一个可以一小时送达的短途物流网络,其运输工具是无人机,因此这个网络的名字也叫 Dronenet。
Dronenet,一个基于开放协议的短途无人机送货服务。
其基本思路是:
1)用户将包裹放到家中的停机坪。
2)无人机抵达,取包裹然后飞走。
3)无人机将包裹投递到指定位置的停机坪。
以下是他设想的一个场景:
哥哥把自己的 iphone 落在我家。我想还给他,可是他住在 30 英里以外。
于是我用电话定了一架无人机,将集装箱的 ID 填写到订单上(要想简单的话我可以直接用我买的这架无人机点对点地把东西送过去)
10 分钟后无人机抵达,自动取走集装箱。
经过几个中转站之后,无人机抵达我兄弟的停机坪,卸下集装箱并给我兄弟发送电子邮件 / 短信通知。
成本大约是 0.25 美元 /10 英里左右。那么这次的运费就是 0.75 美元。时间则是 1 小时左右。
这个设想听起来似乎是白日做梦?没有:现在就有人做这个—Matternet,一家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或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的地方实现高价值货物(如药品、电子设备等)运输的初创企业,其运输工具就是无人机。这种不用卡车运输的思路跟不用需要电缆的固定电话而用手机打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 Matternet 是封闭的系统。而开放性和标准化是 John Robb 整个设想的关键。
John Robb 设想的这个 Dronenet 会跟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和使用的技术十分类似,将会采用开放协议、语言和系统。它利用的是非管制空域,通过不断购买廉价、与标准兼容的停机坪和无人机实现网络的扩容,这样的话也许物流公司将不复存在。
这样的网络是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因此跟互联网一样,也将会发展十分迅猛。
他设想这套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硬件标准和网络标准:
硬件标准:无人机的重量、尺寸、飞行高度、速度均有简单规则。电池置换和充电的规则也要简单。集装箱、停机坪也是如此。
网络标准:采用分散式数据库和交易系统来协调网络。向网络公布停机坪的规则(来自于 GPS 定位及服务的信息)。向网络公布无人机的规则(高度、速度、航向、目的地)。向网络公布货物、重量、路由。一个分配成本和利益的简单系统。该系统应该能够处理从给无人机充电到无人机使用等一切事宜。
搭建这样的网络可行吗?在 Robb 看来,存在诸多的有利条件:
1)立体交通优势。相对于地面的二维交通,立体交通不会遇到那么多的障碍和路线限制。
2)导航无处不在。GPS、价格低廉的自动导航仪软件。
3)管制政策宽松。非受控空域的放开可以任意飞行。
4)无人机价格低。400 美元左右的无人机即可携带 1 公斤的东西飞行 8 到 10 英里。
5)开源软硬件创新。开放能够把产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参见开放一切的梦想)。比方说开源软硬件平台 arduino、makerspaces。
6)无线商业化成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标准无线网络和手机数据网络。加载到基于 Internet/Web 的服务来进行系统协调也很容易。
7)心智模式容易理解。运作方式跟互联网 /web 类似。
但是,开放系统有一个大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有人把爆破物投递到重要目标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验证投递货物的安全性、合法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当局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网络发展。
其次是货物的规模尺寸问题。这样的无人机能投递的东西显然在重量和尺寸上受到诸多限制。大尺寸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将其分散为活动件,在到达目的地后再找人拼装?
————————-
AirWare
本块内容引自:http://www.36kr.com/p/203282.html?vt=related
无人机系统应用开发平台Airware刚刚在 A 轮融资中获得 1070 万美元。
尽管我们对无人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杀人机器,但是它在民用市场也有十分广阔的发展。无人机不仅可用于搜索救援,还可以用到基建检查等方面,甚至作物流也有可能(参见1小时送达的大创意:像互联网一样的短途无人机送货网络Dronenet)。
不过,成立于 2011 年的 Airware 做的并不是无人机,而是无人机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可基于无人机芯片开发诸如路径优化导航等应用,以及逻辑板、制动器、传感器等无人机控制组件。目前,内置 Airware 技术的无人机在在肯尼亚被用来监控对白犀牛的非法狩猎,在其他地方被用于搜寻失踪的滑雪者,监控受损的电力和天然气管线,甚至包括疫苗运送、空气质量监测等。
Airware 入选了今年的 Y Combinator Winter 2013,并刚刚在今年 3 月份举办的Y Combinator demo day上亮相。此次获得的 1040 万美元融资,是 YC 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 Demo Day 后融资。
此轮融资由 Andreessen Horowitz 领投,Google Ventures 也参与了此轮融资。作为融资协议的一部分,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伙人 Chris Dixon 加入了 Airware 的董事会。